枞阳在线

枞阳在线网站 |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

设为首页

简体 | 手机站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 > 外媒看枞阳 >正文

时间:2024-12-25 18:44:29

  ■ 李莉 刘敏

  12月23日上午10时,枞阳县义津镇先让村“先让礼让”交流会如期举行。村干部、村小组长、村民们围坐在一起,讲政策、谈想法、拉家常,气氛轻松融洽。

  “我先说两句啊,大家知道,我们村正在进行和美乡村建设,这路基经过张国林家在建的厨房,他二话不说,把快建好的厨房外墙拆了,让出了1米宽的路基,支持村里建设……”村支部书记吴问和的话还没说完,大家的掌声就“啪啪”得响了起来。

  “吴义久爹爹家也让了菜园子。”“对,吴设明家也让了不少地……”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起来。

  先让村三面环菜子湖,只有一条乡村小路通到每家每户。此前,路不仅狭窄,更是破损严重。这让当地群众深感“有路没法走”,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。

  路通人心通。2022年底,先让村决定修路。村委会组织村小组长、网格员召集村民们召开“先让礼让”座谈会,商量如何解决“行路难”的问题。得知情况后,大伙一致同意共同让步拆除自家的围墙、菜园、猪圈等,用于拓宽路基。

  “前人种树,后人乘凉。”村民张国林说,“我拆开了自己的围墙,虽然有点损失,但是出行方便了,也为子孙后代让出了一条大路。”

  “沿途村民慷慨腾地,才成就了如今的‘发展致富路’。”吴问和感慨,全村共20多户村民主动让路,宽5米、长3000多米的新路顺利建成通车,村民日常出行的道路由石子路变成水泥路,由单车道变成了双车道,出入更加顺畅、安全。

  于“公”,村民们共同“礼让”支持村里建设;于“私”,邻里间更是“先让礼让一家亲”。

  村民吴项斌修建入户路,要经过邻居吴学才家的菜园子,双方因此发生分歧。“不妨换位思考。”村委会召集村民代表、老党员、两位当事人坐下来协商,逐步引导,帮助双方换位思考。在大家的协调下,两家人都表示愿意作出让步,最终化解了矛盾。“远亲不如近邻,邻居间让一让以和为贵。”吴学才笑着说。如今,吴项斌家的入户路修得是又宽又直,吴学才家的菜园子蔬菜长势喜人。

  像吴项斌、吴学才这样,大家各退一步、握手言和的例子,在村里不胜枚举。

  “先让礼让不吃亏,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好传统。”吴问和娓娓道来,明末清初,这里住着一位名叫吴廷枚的“大先生”。其父辈留下的祖山界与邻庄的祖山界相邻,因界限不清,每到伐树、砍柴、垦荒时,难免发生争执。为避免矛盾激化,吴廷枚在亲自勘察祖山情况后和家人说:“汉寝唐陵何处是,再过些些也不妨。不妨先让他十丈吧。”对方听说后也十分感动,表示同样愿意退让十丈。从此以后,这一处等于有了二十丈的空闲地带,一时传为佳话。这就是现在义津镇先让村名字的由来。

  先让礼让,不仅影响了十里八乡的民风,也让出了枞阳地域文化的新境界。

  “先让礼让现在已不仅是一处地名、一个典故,还是一种工作方法。”枞阳县委常委、政法委书记汪开胜说,枞阳“让德”文化源远流长,“大先生”吴廷枚的故事,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、智慧,通过多渠道常态化宣传,起到了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的效果。

  去年,枞阳县将“先让礼让”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相结合,提出“我先让、你礼让,互让十丈美名扬”的口号,倡导弘扬“先让礼让”传统美德,并将其转化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、提升全县公民素质的具体文明实践,创新形成了“说、听、记、察、劝、让、和、访”八步“先让礼让工作法”,拓宽矛盾纠纷化解渠道,完善纠纷化解机制,走出一条源头治理、多元共治、和谐共享的治理之路,为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与基层治理提供了借鉴。

  枞阳县人民法院更是将之应用于司法调解,建立首个“先让礼让”调解工作室,以情动人、以法服人、以礼感人,成功化解了多起民间借贷纠纷及侵权自认纠纷等案件。眼下,全县16个乡镇、214个行政村(社区)、公检法司及民政、信访等单位都建有“先让礼让”工作室。

  “不少矛盾原本就是误会导致,双方为争一口气互不相让,如果大家都能礼让一步,事情也就解决了。”汪开胜说,“先让礼让”工作法聚焦诉求多元、纠纷难解的困境,通过细听当事人陈述,找准矛盾症结,并借古喻今、悉心规劝,以“退一步”的理念,将心比心、换位思考,达到“各退一步、握手言和”,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、化解在基层。

  2023年9月份以来,枞阳县采用“先让礼让”工作法,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3863件,其中政法系统2069件、各乡镇1794件,调解率达到91.38%,没有一起调解后反悔的,构建起闭环式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模式。

  “总书记在六尺巷考察时强调,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、弘扬革命文化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,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。目前,我们正积极研究如何进一步挖掘本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,以优秀传统文化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。”汪开胜说,社会治理不仅需要完备可行的制度支撑,更要厚植文化之根,这些相互礼让、以和为贵的佳话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丰沛资源,成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文化源泉。

稿件来源: 铜陵日报
编辑: 王章志

网站介绍 | 联系我们 | 律师声明 | 广告服务 | 举报纠错

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

皖ICP备07502865号-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